中国冷链,正成为品牌竞争的新领地

中国冷链,正成为品牌竞争的新领地

发布日期:2021-03-29 浏览次数:584

冷链物流,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。

肉禽蛋奶、果蔬、水产,无论是反季节还是跨地区,都可以出现在你的餐桌上。这背后支撑的是一条冷链物流系统。冷链,缩短了餐桌和产地的距离。冷链是一项工程,有其系统性,绝不是增加几辆冷藏车、盖几间冷库那么简单。而冷链物流的不断完善,打通了产品变商品的流通环节,很好地保障了产品品质,品牌议价能力提高,品牌美誉度随之也得以提升。

可以说,谁掌握了冷链物流体系,谁就获得更大的品牌话语权。冷链助力提升品牌体验感

冷链物流的“火热”,要归功于生鲜电商的崛起。

去年双十一,以京东生鲜为例,从品牌农产品销售来看,开场仅1分钟,1万只莘县馆走地鸡被秒空、100万颗鸡蛋被搬空;10分钟,500万颗爱媛果冻橙、35万颗琯溪蜜柚被订走。除此之外,佳沛奇异果也被争相疯抢、成交额同比增长6倍,农夫山泉17.5℃苹果成交额同比增长200%,成为人气明星单品。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、对健康的认知加深,会期待更新鲜、健康的产品。而冷链能做的,不止生鲜。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大概包含三类:1、初级农产品:蔬菜、水果;肉、禽、蛋;水产品、花卉产品。2、加工级食品:速冻食品、禽、肉、水产等包装熟食、冰淇淋和奶制品,巧克力、快餐原料。3、特殊级商品:药品。这其中,初级农产品对冷链物流的需求是排在首位的,这是基于农产品的不耐储藏性决定的。如果将初级生鲜农产品从地里、树上直接进入冷库,从源头上就进入冷链,作为商家,在损耗上能降低成本,而作为消费者,则在新鲜度上更有保证,品牌体验感会大大提升。未来在冷链的发展下,地方性的产品将卖得更远,产品的销售过程将更高效,消费者会吃到更多新鲜的产品。创新的产品会越来越多,终端品牌市场将越来越丰富。冷链提升品牌链运作效率

冷链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,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都是正向的推动作用,各个环节的配合度将会更高,生产商、品牌商、经销商,都能因冷链获益。从销售半径来看,地方的、跨境的企业将扩大市场,把产品销售到更多地方。从品类来看,过去受温度限制的品类,将跨越距离与季节。过去经销商是把货买回来然后去卖,库存意味着成本和损耗,未来经销商不需要承担库存,经销商只需要给品牌商下一个指令,冷链服务就可以把商品从仓库送到指定的采购方。过去生产商、品牌商是把产品卖给批发商、超市、卖场,现在是产品进入互联网,直接卖给终端消费者,或者零售终端,接近于产地直达终端消费者,需要的是连接原产地到全国任意终端消费者的冷链物流体系。冷链网络的发展能够帮助品牌商、生产商实现去中心化,提升毛利空间,增强与消费者的联系。同时,品牌通过冷链直接面向消费者,可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。冷链如何更好地服务品牌建设

西欧、美国、日本等国在上世纪80年代,冷链建设完成率已达到或接近100%,无论是人均冷库占有量、预冷站的建设,还是易腐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均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。但在我国,冷链要做的工作尚有很多,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、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、农参总编辑铁丁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。

建立全国性冷链网络

冷库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及中部发达地区,而国内大量特色农产品分布在西北、西南等地区,这些产地的冷库资源严重匮乏,一些优质农产品短期内很难面向全国市场销售,即使实现了全国销售其品质也会大打折扣。在这条路上,有待于更多利益相关方的参与。其实政策红利已经出现,过去近10年间,地方及中央政府对冷链相关基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。自2012年以来,每年的中央“一号文件”对冷链物流的基建均有提及。2021年的一号文件中更加详细地提出冷链相关基建的投入方向,其中包括“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、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、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及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。”政策层面的大力引导,有助于打破当下冷链基建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困境,它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、商业力量进入这个行业建设与创新。这些年来,零售巨头们均在冷链环节层层加码。截止到2019年,盒马已经在全国15个城市建立48个多温层多功能仓库,其中包括33个常温和低温仓,11个生鲜加工中心,以及1个活鲜物流中心;同年,永辉在全国范围内已拥有11个冷链仓,其冷库面积占总运作面积约16%。全国性的、整体化的冷链网络,既能够避免冷链运输过程可能发生的“断链”,还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,扩大产品的销售半径,让各个区域的消费者都能享受到冷链的服务。

提升、创新冷链环节技术

冷链的核心不是“冷”,而是“恒温”,冷链技术急需进一步蜕变。冷链物流是服务型产业,最终需要“技术驱动来实现转型升级”。在生产环节,只有较少部分的产地农产品加工企业,拥有专业的、标准化的果蔬采后预冷、分级、包装生产设施,多数企业加工出来的产品包装落后,缺少严格标准的果品分级,产品附加值低,品牌议价能力不高。整个冷链过程中的操作不当和流通产品的可追溯性差,造成了冷链流通品的高浪费和高损坏率。在运输端,消费者对体验的要求会越来越高。比如从A地运到B地,是否能像查快递一样查到每个节点的位置,甚至是温度,也是需要技术去实现。同时,像自动分拣、新材料保温、绿色制冷、无人驾驶等技术的应用,可大幅度降低成本、提升运营效率。

减少“看不到的成本”,增加“看得到的价值”

农业规模化低,单个农户产出低,需要的冷库数量就多,即便集中在几个地方建好冷库,入冷库的运输成本也高,摊派到每个农户的成本也高。但实际上,冷链物流的可见成本只是表象,企业更应该关注那些看不到的成本。

冷链物流成本主要是由两方面构成的:一是信息不对等,有货时车少、有车时货少;二是相对成本高,对于低端、低附加值产品,冷链成本较高。我国冷链行业冷藏车平均满载率不足70%、冷库平均空置率30%以上。如何管好人、车、库,最大程度降本增效,是企业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。企业在为冷链物流成本头疼时,也需要思考,自己的产品如何能够做到更高的附加值。比如三只松鼠,比一般炒货摊的单价高,是因为提升了消费者体验,通过品牌塑造和故事性提升了附加值。所以,当企业通过品牌故事、用户体验、产品升级等方式提高了自身价值,冷链物流的相对成本自然会降低,甚至会成为附加值的一部分。冷链物流产业目前面临的困难虽大,但它的增量创新前景同样巨大。增量创新的部分总隐藏着一片蓝海,所以,你准备好入局了吗?品牌农业参考,已经成为新农人品牌经营读物。平台挖掘新农人创业故事,启发新思路、新渠道、新模式,与广大农人共同见证品牌的诞生,推广农业品牌。